从vue源码解析Vue.set()和this.$set()

(编辑:jimmy 日期: 2025/1/17 浏览:2)

前言

最近死磕了一段时间vue源码,想想觉得还是要输出点东西,我们先来从Vue提供的Vue.set()和this.$set()这两个api看看它内部是怎么实现的。

Vue.set()和this.$set()应用的场景

平时做项目的时候难免不会对 数组或者对象 进行这样的骚操作操作,结果发现,咦~~,他喵的,怎么页面没有重新渲染。

const vueInstance = new Vue({
 data: {
  arr: [1, 2],
  obj1: {
    a: 3
  }
 }
});
vueInstance.$data.arr[0] = 3; // 这种骚操作页面不会重新渲染
vueInstance.$data.obj1.b = 3; // 这种骚操作页面不会重新渲染

查了一下官方文档,发现人家早就说过这种情况

Vue.set()向响应式对象中添加一个属性,并确保这个新属性同样是响应式的,且触发视图更新。它必须用于向响应式对象上添加新属性,因为 Vue 无法探测普通的新增属性 (比如 this.myObject.newProperty = 'hi')

所以按照官网的写法,我们应该使用下面这种写法:

Vue.set(vueInstance.$data.arr, 0, 3); // 这样操作数组可以让页面重新渲染
vueInstance.$set(vueInstance.$data.arr, 0, 3); // 这样操作数组也可以让页面重新渲染
Vue.set(vueInstance.$data.obj1, b, 3); // 这样操作对象可以让页面重新渲染
vueInstance.$set(vueInstance.$data.obj1, b, 3); // 这样操作对象也可以让页面重新渲染

Vue.set()和this.$set()实现原理

是时候看一波这两个api的源码了,我们先来看看Vue.set()的源码:

import { set } from '../observer/index'
...
Vue.set = set
...

再来看看this.$set()的源码:

import { set } from '../observer/index'
...
Vue.prototype.$set = set
...

结果我们发现Vue.set()和this.$set()这两个api的实现原理基本一模一样,都是使用了set函数。set函数是从 ../observer/index 文件中导出的,区别在于Vue.set()是将set函数绑定在Vue构造函数上,this.$set()是将set函数绑定在Vue原型上。

接下来我们根据 ../observer/index 中找出set函数:

function set (target: Array<any> | Object, key: any, val: any): any {
 if (process.env.NODE_ENV !== 'production' &&
  (isUndef(target) || isPrimitive(target))
 ) {
  warn(`Cannot set reactive property on undefined, null, or primitive value: ${(target: any)}`)
 }
 if (Array.isArray(target) && isValidArrayIndex(key)) {
  target.length = Math.max(target.length, key)
  target.splice(key, 1, val)
  return val
 }
 if (key in target && !(key in Object.prototype)) {
  target[key] = val
  return val
 }
 const ob = (target: any).__ob__
 if (target._isVue || (ob && ob.vmCount)) {
  process.env.NODE_ENV !== 'production' && warn(
   'Avoid adding reactive properties to a Vue instance or its root $data ' +
   'at runtime - declare it upfront in the data option.'
  )
  return val
 }
 if (!ob) {
  target[key] = val
  return val
 }
 defineReactive(ob.value, key, val)
 ob.dep.notify()
 return val
}

我们发现set函数接收三个参数分别为 target、key、val,其中target的值为数组或者对象,这正好和官网给出的调用Vue.set()方法时传入的参数参数对应上。如下图所示:

从vue源码解析Vue.set()和this.$set()

我们接着往下看:

if (process.env.NODE_ENV !== 'production' &&
  (isUndef(target) || isPrimitive(target))
 ) {
  warn(`Cannot set reactive property on undefined, null, or primitive value: ${(target: any)}`)
 }

我们先看isUndef和isPrimitive方法,从名字就可以看出,isUndef是判断target是不是等于undefined或者null。isPrimitive是判断target的数据类型是不是string、number、symbol、boolean中的一种。所以这里的意思是如果当前环境不是生产环境并且 isUndef(target) || isPrimitive(target) 为真的时候,那么就抛出错误警告。

数组的实现原理

接着向下看:

if (Array.isArray(target) && isValidArrayIndex(key)) {
  target.length = Math.max(target.length, key)
  target.splice(key, 1, val)
  return val
 }

这里实际就是修改数组时调用set方法时让我们能够触发响应的代码,不过在分析这段代码之前我们来看看vue中的数组实际上是长什么样的。 下图分别是vue中的数组和普通的js数组:

从vue源码解析Vue.set()和this.$set()

从vue源码解析Vue.set()和this.$set()

vue中的数组我们命名为arrVue,js中的普通数组命名为arrJs。其实我们平时调用普通数组的push、pop等方法是调用的Array原型上面定义的方法,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rrJs的原型是指向Array.prototype,也就是说 arrJs.__proto__ == Array.prototype 。

但是在vue的数组中,我们发现arrVue的原型其实不是指向的Array.prototype,而是指向的一个对象(我们这里给这个对象命名为arrayMethods)。arrayMethods上面只有7个push、pop等方法,并且arrayMethods的原型才是指向的Array.prototype。所以我们在vue中调用数组的push、pop等方法时其实不是直接调用的数组原型给我们提供的push、pop等方法,而是调用的arrayMethods给我们提供的push、pop等方法。vue为什么要给数组的原型链上面加上这个arrayMethods呢?这里涉及到了vue的数据响应的原理,我们这篇文章暂时不谈论数据响应原理的具体实现。这里你可以理解成vue在arrayMethods对象中做过了特殊处理,如果你调用了arrayMethods提供的push、pop等7个方法,那么它会触发当前收集的依赖(这里收集的依赖可以暂时理解成渲染函数),导致页面重新渲染。换句话说,对于数组的操作,我们只有使用arrayMethods提供的那7个方法才会导致页面渲染,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使用 vueInstance.$data.arr[0] = 3; 时不会导致页面出现渲染。

搞清楚vue中的数组具体是怎么实现了之后,我们再来看上面的代码:

if (Array.isArray(target) && isValidArrayIndex(key)) {
  target.length = Math.max(target.length, key)
  target.splice(key, 1, val)
  return val
 }

首先if判断当前target是不是数组,并且key的值是有效的数组索引。然后将target数组的长度设置为target.length和key中的最大值,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"htmlcode">

arr1 = [1,3];
Vue.set(arr1,10,1) // 如果不那样做,这种情况就会出问题

接着向下看,我们发现这里直接调用了target.splice(key, 1, val),在前面我们说过调用arrayMethods提供的push、pop等7个方法可以导致页面重新渲染,刚好splice也是属性arrayMethods提供的7个方法中的一种。

总结一下Vue.set数组实现的原理:其实Vue.set()对于数组的处理其实就是调用了splice方法,是不是发现其实很简单~~

对象的实现原理

我们接着向下看代码:

if (key in target && !(key in Object.prototype)) {
  target[key] = val
  return val
 }

这里先判断如果key本来就是对象中的一个属性,并且key不是Object原型上的属性。说明这个key本来就在对象上面已经定义过了的,直接修改值就可以了,可以自动触发响应。

关于对象的依赖收集和触发原理我们本文也不做详细解释,你可以暂时先这样理解。vue是使用的Object.defineProperty给对象做了一层拦截,当触发get的时候就会进行依赖收集(这里收集的依赖还是像数组那样,理解成渲染函数),当触发set的时候就会触发依赖,导致渲染函数执行页面重新渲染。那么第一次是在哪里触发get的呢?其实是在首次加载页面渲染的时候触发的,这里会进行递归将对象的属性都依赖收集,所以我们修改对象已有属性值得时候会导致页面重新渲染。这也刚好解释了我们使用 vueInstance.$data.obj1.b = 3; 的时候为什么页面不会重新渲染,因为这里的属性b不是对象的已有属性,也就是说属性b没有进行过依赖收集,所以才会导致修改属性b的值页面不会重新渲染。

我们接着向下看代码:

const ob = (target: any).__ob__
 if (target._isVue || (ob && ob.vmCount)) {
  process.env.NODE_ENV !== 'production' && warn(
   'Avoid adding reactive properties to a Vue instance or its root $data ' +
   'at runtime - declare it upfront in the data option.'
  )
  return val
 }
 if (!ob) {
  target[key] = val
  return val
 }

首先定义变量ob的值为 target.__ob__ ,这个 __ob__ 属性到底是什么对象呢?vue给响应式对象都加了一个 __ob__ 属性,如果一个对象有这个 __ob__ 属性,那么就说明这个对象是响应式对象,我们修改对象已有属性的时候就会触发页面渲染。

target._isVue || (ob && ob.vmCount) 的意思是:当前的target对象是vue实例对象或者是根数据对象,那么就会抛出错误警告。

if (!ob) 为真说明当前的target对象不是响应式对象,那么直接赋值返回即可。

接着向下看:

defineReactive(ob.value, key, val)
 ob.dep.notify()
 return val

这里其实才是vue.set()真正处理对象的地方。 defineReactive(ob.value, key, val) 的意思是给新加的属性添加依赖,以后再直接修改这个新的属性的时候就会触发页面渲染。

ob.dep.notify() 这句代码的意思是触发当前的依赖(这里的依赖依然可以理解成渲染函数),所以页面就会进行重新渲染。

总结

从源码层次看vue提供的vue.set()和this.$set()这两个api还是很简单的,由于本文没有详细解释vue依赖收集和触发,所以有的地方说的还是很模糊。

以上所述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vue源码解析Vue.set()和this.$set()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,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。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网站的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