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编辑:jimmy 日期: 2025/1/12 浏览:2)
相信不少的朋友,无论是做开发、架构的,还是DBA等,都经常听说“调优”这个词。说起“调优”,可能会让很多技术人员心头激情澎湃,也可能会让很多人感觉苦恼。当然,也有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,因为并不是每个人接触到的项目都很大,也不是每个人做的项目都对性能要求很高。
在主流的企业级开发和互联网应用中,数据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,而数据库的性能对于整个系统的性能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,这里无庸赘述。
sqlserver的性能调优,其实是个很宽广的话题。坦白讲,想从概念到实践的完全讲清楚并掌握透彻,可能至少需要几本书的内容。本文只是一个概念级的总结,希望读者能对此有新的认识,在调优路上有所帮助。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很多,后续可能会分享一些实战经验。
首先搞清楚,性能调优的目标
从最直观,最常见的角度来讲,主要包含如下两点:
优化响应时间
何为“优化响应时间” 呢?说的通俗点,就是经过调优后,执行查询、更新等操作的时候,数据库的反应速度更快,花费的时间更少。
比较常见的,以前执行某条sql查询语句,可能需要3秒钟,加了索引后,1秒钟不到就搞定了。加索引,这也是最典型最"廉价"的优化手段。
在做“优化响应时间”时,需要了解:用户环境,程序,环境,用户和数据等方面的知识。
优化吞吐量
说起“吞吐量”,那就要想到“并发”了。其实就是“同时处理请求”的能力。如何提高数据库"抗并发"的能力呢?首先要了解sqlserver是如何访问数据的,如何控制并发访问的(事务隔离级别,锁等),如何与底层操作系统进行交互的,还要了解“多线程、进程”等方面的知识。
比较常见的手段,通过降低事务隔离级别(一定程度地牺牲数据一致性等),这种“软手段”通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。其次,单台DB Server达到一定瓶颈后,可以通过“集群”等方式,实现请求的“负载均衡”的,来达到“抗并发”的目的,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。
基线
通俗点讲,就是用来计算或者比较的标准。通常以当前系统性能为基准,或者以匹配系统性能为基准。指各个组件发挥到最大。
成本
用来升级,更换等提升组件性能时的时间,金钱,劳力等等。
基线的定义,以用户期望值为基础,可能会涉及以下因素
以往的经验,应用程序的基准,业界的标准,以前版本的情况
基线的表示方式,包括:每秒完成的批处理(作业),每秒传输量,每秒数据量,磁盘扫描时间等等
分析影响性能的因素:
数据库设计(是否复合范式,是否合理归档、分区、分表等)
软件系统 (操作系统优化,数据库系统的配置,资源的规划和监控等)
硬件基础架构 (设备规格,硬件性能,负载均衡,容灾等)
Sql语句的写法、索引和统计信息,事务和锁,应用程序访问代码(连接过多、频繁开关等)
从左往右,从技术难度、成本、实效去考虑
DETECT 方法
发现问题、探究原因、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、执行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、确认是否成功解决(如果没有,重复前面的步骤)、完成其余的工作
DETECT方法论中的这些工作细分起来,会有很多,这里暂时不做过多描述。具体调优的步骤、性能调优工具的使用,下篇文章继续。